Fork me on GitHub

laike9m's blog

Yuri Is Justice

Google

人生太长,社交网络太短

最近 Elon 又在 Twitter 玩起了骚操作,先是禁止未登录用户访问,然后是限制已登录用户每天查看推文的数量。个中原因这里不去猜测(有一些看起来很靠谱的推测),但不论怎样,Twitter 越来越呈现一副💊的模样。

这不禁让我回顾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用历史。我高强度持续(>4 年,几乎天天用)使用过的平台有三个:校内/人人网 --> 知乎 --> Twitter,偶尔会刷刷 Reddit。不知为什么,这些平台要么已经死掉,要么就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滑落。鉴于这些都不是小众平台,“正在用的社交网络劣化了”应该符合很多人的体验。

问题是,为什么会这样?如果审视每个平台倒塌的原因,似乎各有不同:

  • 人人网:陈一舟不行、产品策略失当、移动端转型失败、微信/微博崛起
  • 知乎:盈利模式不清晰、监管和大环境限制、运营不当逼走有价值的用户
  • Twitter:Elon Musk,但 Elon 自己说 Twitter 烧钱速度太快,所以我们姑且认为营收不利是另一个原因
  • Reddit:上市的压力导致管理层错误决策

但综合来看,似乎可以认为社交网络“不赚钱”的特性才是根源。这是合理的推测:社交网络需要用户量,搞全员付费&订阅不现实;于是唯一的赚钱方式就是广告,然而广告和用户体验又是相悖的。平台既要又要,导致了各种骚操作——这些操作看起来不同,但根本原因是类似的(人人网可能是唯一一个特例)。

如果认同这个理论,似乎社交网络便成为了一个死局。然而,如果把目光投向 Instagram、Mastodon,似乎又不是这样。我觉得,长期成功且普及(用户 > 亿)的社交平台可能只会有两种:

  • a. 由真正懂社交网络的巨头控制,现阶段只有 Meta
    它懂得社交产品的基本准则,不会做出类似 Elon 的自杀行为。更关键的是,Meta 的广告算法和平台足够好,能够在不破坏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实现盈利(当然,广告精准投放通常以隐私代价)。这种积累不是其它公司一朝一夕能赶上的。

  • b. 不以 资本 盈利为目标
    我认为小公司想和 Meta 竞争,最可行的路径是把平台做成一种半公益的基础设施,而非以盈利为目标。这不代表公司就要无偿提供所有服务,因为“收益>运营成本”是任何平台存续的根基。但需要注意,存续 vs 资本获利最大化,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,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目标。目标不同,平台的发展策略也将天差地别。像已经上市的 Twitter 和知乎,试图上市的 Reddit,他们的决策早已不受自己控制了(即使决策的是同一批人),动作变形实属必然。

SocialFi 及其它基于 Web 3 的平台,我不够了解就不做评论了。

最后一点看法:现在趋势是协议为先,强调去中心化,比如 Bluesky 和 Nostr。作为开发者,这些理念令人欣喜,但我完全不认为它们对产品成功有决定性的帮助。当然,我希望它们成功,至少能有朝一日威胁到 Twitter 和 Meta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
top